English

下岗与科技进步

1998-06-05 来源:光明日报 敖带芽 我有话说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于下岗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诸如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对这些原因人们基本上已达成了一致的认识。还有人提出科学技术进步也是造成工人下岗的原因,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因而科学技术发展与增加就业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笔者认为简单地把我国现阶段工人的下岗归咎于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妥当的。

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采用新机器、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会把许多不熟练或半熟练工人排挤出去。如印刷业自从采用了电脑激光排版,一个顶十,必然会使大批工人富余下岗,美国一家服装厂采用计算机系统画样电子控制裁剪技术,使熟练工人一下就压缩了90%;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使用机器人,用4名工人进行操作,代替了120名工人。现代先进设备技术的应用逐步替代陈旧落后的技术,对劳动力需求的弹性系数减少。但是,这种减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劳动技能过时,素质低下的劳动者失去原有的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个劳动者都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压力,在一个固定的行业从一而终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就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从战后到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依靠生产和投资的迅速扩大,基本上可以吸收掉新增的劳动力。其后,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失业开始增加,在70年代初以后发达国家宣布“充分就业”的终结。进入90年代,虽然在采掘、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就业人数一直是在增长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业的发展,汽车在道路上行走,需要整套的监控网络和服务系统,需要筑路与护路、加油、交通指挥、存车、洗车、维修等等,汽车工业需要设置大量的服务人员,它增加了就业的渠道和机会。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一方面节省大量劳动,而另一方面又创造成倍的与电子计算机工业群体相联系的就业岗位,诸如设计制造、销售、维修、操作这类机器的工作人员。据美国专家估计,在80年代末,仅程序编制员就需要100万人,机器人技师需要150万,电子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大约是8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而减少就业人数的三倍。

第三产业的巨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兴起对二战后各国维持较低的失业率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美国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71.4%,英国为70.2%,日本为58.5%,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就业中之所以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于农业、制造业要低,而且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不断被应用到服务业中,使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其他产业劳动需求下降的时候,只有服务业吸收就业保持增长。科技进步还使劳动者的劳动强度降低,体力消耗减少,许多危险脏累的工作可以由机器去完成,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安全和劳动环境。劳动条件的这种进步使得女工有可能介入原来无法介入的行业,女工可以工作的种类增加,为女工谋得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1992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调查指出:在1970年到1991年间,完成4年以上高等教育的男工的比例从10%提高到15%,而女工则从4%提高到11%,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工的增长比男工更快,这意味着女工就业的增长比例高于男工,高素质的女工加入就业队伍行列中,对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促进作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要求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优势重组,工人下岗表明就业增长赶不上生产增长,但下岗也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淘汰就没有进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